自Deepseek发布以来,AI技术在我国的相关应用,尤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被进一步掀起热潮并被寄予很高的社会期待。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刘忠军表示,看好Al的应用前景,但将Al应用于医学领域应相对慎重。
刘忠军表示,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形成继蒸汽机、电力及信息技术之后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从近年来AI技术嵌入临床医疗实践的情况来看,其在医学图像(如人体扫描影像、病理切片等)的分析和判读中显示出某些优势,借助机器人施行某些类型的手术提高了操作的精准度,利用AI大数据模型对某些复杂病例进行分析可得出一定可供参考或借鉴的结果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甚至预期未来医疗将会由AI技术主导。目前也已经有患者或家属拿着自己查询的AI大数据结果,作为证据来和医生探讨诊断与治疗方案。
“尽管AI医疗似乎已经俘获人心,但与AI在其他工业领域的优势相比,医学领域有其无法替代的特殊性:在很多工业领域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为前提,允许低比率不合格产品;而医学面对的是生命和健康,容错率极低,不允许轻易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进行尝试。医学是一种既有高度、深度,同时又需要温度的科学。”刘忠军代表语重心长地说,“100多年前,美国特鲁多医生在墓志铭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如今这句话并没有过时,而是在当下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医疗工作的真实写照。因为,人文关怀在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人文关怀并非AI的强项。”
刘忠军认为,即便只考量技术本身,AI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即使是遥远的未来,医疗主体工作只能由医务人员来做而不是让机器人主导,AI再强大,也只能是作为医生的助力工具存在。“我们在医学领域拥抱AI,应该不失时机地研发和探索AI技术应用场景,但同时,必须秉承生命至上的初心,坚持以医生为主导的理念,对待每位患者、每次手术都采取如履薄冰、稳步推进的策略。”刘忠军说。
他表示,鉴于AI嵌入医疗实践会涉及伦理道德、法律责任、技术标准、数据隐私与安全等诸多问题,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科技部门牵头成立由行政官员与医学、法律、伦理及技术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审查和监督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同时也期望,这样一个审查监督AI医疗应用的机构,还能够在国际医疗合作、涉及AI医疗领域的相关法规建设,以及在AI医疗培训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宁夏日报记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