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4 -> 宁夏全民数字素养与科技 -> 新闻头条
“一分钟出警”的背后
2024-10-18 09:22:43   
2024-10-18 09:22:43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10月10日10时,接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胜利A区居民求助后,石嘴山市消防救援支队青山特勤站1车5人立刻着装登车,赶赴现场。救援车辆驶出营区时,距离接到求助信息不到1分钟。

  “我们站的出警速度能够做到白天45秒以内,晚上60秒以内。”青山特勤站政治指导员侯永强自豪地说。

  24小时执勤战备是宁夏各基层消防站的坚守。消防员随时待命、随时出发是命令,他们只要接到出动信号,无论当时在做什么,都必须立马停止手上一切工作和事情,奔赴现场,保证群众拨打“119”的1分钟后,救援力量就已走在路上。

  这“一分钟”的背后,是消防员们一日复一日的训练、一场再一场的复盘、一次又一次的创新。

  在青山特勤站,有一个日常训练项目叫作“原地着装”,通过不断练习穿戴战斗服的动作,保证消防员在20秒以内就能将包括消防头盔、灭火防护靴、消防安全腰带在内的11件套穿戴整齐,熟练的老消防员甚至只需要15秒就能完成全部流程。

  “为了加快出警速度,接到出动命令时,指战员会第一时间着装登车。救援所使用的各类器材装备都装载在消防车上,指挥员会在行驶途中联系报警人,询问警情信息和现场情况,同步判定所需器材,做好任务分工与力量部署,到场后取下器材直接展开救援。”侯永强说。

  为了更快抵达救援现场,每一位消防车驾驶员都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提升驾驶技术,除了做到心中有行车路线图,掌握每条大道小巷,还要磨练自身道路应急处置能力,在道路高峰期,依靠地图大数据分析和行车经验找出到场时间最短的路径。

  有警情意识的消防员,就像一根紧绷的弓弦,时刻准备着离箭。

  为确保警情出动快速响应,消防员必须严格落实“五个提前”,即提前掌握现场基本情况、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准备、提前谋划战术战法、提前明确任务分工、提前研判不利因素并筹谋应对举措,确保到场后战斗行动快速展开,及时回应群众之需。

青山特勤站的出警现场(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一分钟出警,是宁夏消防速度的一个体现。“我们的综合目标是,尽最大努力,实现一短三快。即接警短、出动快、到场快、救人出水快。”宁夏消防救援总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大量训练,不断提升熟练度之余,宁夏各个基层站点的消防员们在一次次实战中复盘,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抢险救援速度。

  今年9月,石嘴山市惠农区消防救援大队研发的多功能全地形消防机器人,获评2024年石嘴山市第十二届职工“五小”创新成果电力电子信息类一等奖。该机器人使用特殊的人字形轮胎,能够适应泥泞、沙漠、雪地等多种地形,并且配有独特的悬挂系统,可搭载水炮和监控云台等配件,传输现场图像信息。在石油化工、大跨距厂房及山岳等特殊环境下,指战员面对着长时间、高危险、少人员、重任务的灾害现场,这款机器人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消防救援人员作战安全系数、任务完成和人力替换,从而推快灭火进度、提升救援效率。

多功能全地形消防机器人外观(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我们的创新发明,都是根据日常灭火救援的需求,慢慢琢磨出来的。”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消防救援站站长林明在了解辖区水泥泵厂较多的情况下,就与队友们尝试着改装水泥泵车,通过互联转接装置,让车辆能够充当大跨距举高灭火消防车,实现远距离灭火功能。如此一来,遇到紧急情况时,消防队伍就可以短时间内调集社会车辆加入灭火救援。这套因地制宜的互联转接装置,获得了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目前,我们通过鼓励科技创新的方式,让整个队伍向‘智慧消防’不断推进,力争突破‘传统消防’的速度限制,实现应急救援的进一步提速。”宁夏消防救援总队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持续完善自治区级消防科技成果应用基地运行机制,宁夏消防联合行业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开展消防科研,加强基层消防站点的成果推广。以惠农区消防救援大队为例,今年,该大队已启动了8项创新项目,正在探索成立“消防装备、救援技术创新工作室”。“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让救援速度快一秒、再快一秒。”惠农区消防救援大队相关负责人心中有满满的期待。(宁夏日报记者 王雨婷)

【编辑】:李雪晨
【责任编辑】:赵虎